WFU

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

醫界改變,需要你們支持﹣《20160428 改變的勇氣 台南場 另類心得》

作者:陳畊仲




20160428,謝文憲憲哥與王永福福哥哥環台公益演講到台南,課後學員心得好評不斷。但是當晚,讓我思索再三的,卻是特別來賓,知名音樂人何厚華的就醫故事。


溝通沒有溫度 病患感覺冷酷


何老師因為鼻咽癌電療後遺症,血管較僵硬,不幸又罹患小中風,需置放血管支架。預定全身麻醉,沒想到麻醉前評估手術風險不小,何老師緊張非常。

術前主治醫師探視,問說:「是不是會緊張?因為血壓偏高」。老師回覆:「當然會緊張」,接著醫生又說:「血壓高手術會死人的」。本來已經很緊張,這樣一講更慘,讓何老師覺得醫師都這麼老實冷酷嘛,不溫暖一點安慰病患。後來可能因風險高,只有半麻,但沒有事先告知,進手術房才知道。

故事還沒結束,手術後在加護病房,第二天主治醫師探視,問說好不好,老師回答還可以。沒想到醫師回應:「不要高興得太早,才第二天而已」,讓何老師恢復後,決定找另一位醫師。

何老師希望以自身故事,鼓勵在場多數醫護可以用心和病患溝通。


誠懇故事 反省思考


何老師誠懇故事,讓我從病患角度看到不同視野,感覺很複雜。當下會不舒服,因為有被誤會感覺。但這是真實病患感受,醫師必須學習去接受與反省。

為什麼很多醫師不嘗試安撫病患而直來直往?不願對病患打開心房?用「心」來與病患溝通?

除了感情面,醫師依法必需善盡告知義務,告知所有病情相關事實,就算是殘酷事實亦同。有多少醫療糾紛,因無說明而敗訴。

我也以我兩個故事,來回應何老師的感受。


第一次急救 震撼教育


第一年進入專科訓練,第一次過年值班。一位臉部腫脹蜂窩組織炎病患至急診。打上抗生素,安排相關檢查,以確認後續處理。原本意識清楚,沒想到突然病情急遽變化,昏迷休克,急診醫師馬上進行心肺復甦急救。

當時是菜鳥,只能聽從指揮進行基本壓胸。急救三十分後,幾乎確認無法戰勝死神。主治醫師搖了搖頭,讓護理人員告知家屬進急救室見最後一面。門口打開,衝進兩位看起來才幼稚園小孩。跪在地上,握著病患手大哭,喊著:「爸爸,不要這麼早離開我們」。

那時還傻傻跪在床邊壓胸的菜鳥,一時之間,分不清楚是現實還是戲劇,分不清臉上液體是淚水還是汗水。

這是第一次參與急救,第一次生命震憾教育,親身體驗生命從眼前消逝。不只是我,幾乎每一位臨床醫師都有第一次急救令人鼻酸故事。

病患心跳沒有恢復跳動,我的心房也從此慢慢封閉。這只是第一次,繼續走下去,如果不讓自己冷酷,真的「視病猶親」,面對必定遭遇生老病死,情感必定無法負荷。


最佳計畫 治療疾病


但是,我是醫者,縱使不帶太多感情,盡力幫助病患擺脫疾病糾纏仍是使命。所以,總是希望病患接受我們認為最好治療計劃。

所以,就發生了第二個故事。


為病患好 不忍詳細告知


一樣是菜鳥,只是角色成為主治醫師,菜鳥主治醫師,開始有自己病患。

70歲阿公,口腔癌開過刀。術後追蹤一陣,不幸頸部淋巴結轉移。病患年紀大,淋巴結又靠近頸動脈,有大量出血風險。如果老實告知風險,阿公害怕,可能拒絕手術,癌症將無法控制。可是不說明清楚,併發症一旦發生,我必需負「無善盡說明」的責任。

像大部份家長,「為了小孩好」,往往騙小孩說「打針像蚊子叮一樣」,「不會痛啦」。為什麼不老實說?因為擔心小孩因害怕疼痛而哭鬧或逃避。

考慮過後,像騙小孩打針一樣,覺得手術是最好方法。「為了他好」,決定以鼓勵方式,安慰阿公及家屬說手術不會有問題。

手術將近八小時,休息不到幾小時後,最不希望結果出現。頸部內出血,壓迫呼吸,緊急手術,性命是保住了,但腦部缺氧太久,成了植物人。不了解手術風險家屬,當然不諒解,最受質疑之處,就是「我們可以理解手術有風險,但為什麼不早說?」

出於好意希望病患及家屬不要擔心受怕,卻因此飽受壓力,讓我迷惘了。


難以承受之重


所以,我也希望用「心」對待病患,視病患為家人朋友。但是付出感情,卻難以承受生老病死。

也希望不要將「殘酷」手術風險「誠實」告知病患,讓病患擔心受怕。但是善意隱瞞,安慰鼓勵,卻因此觸犯法律「未善盡告知意務」。

所以選擇最安全方式,封閉情感,誠實告知。縱使病患感受冷漠,緊張受怕。

同樣環境,很多醫師,選擇同樣方式。於是,何老師故事,越來越常上演。


改變不只需要勇氣,還需要時間


我知道這樣不好,所以我花了「非常久」,努力思考學習。才慢慢找到平衡點,慢慢改善醫病關係。

如果可以,相信每位醫師都願意花時間學習改變。願意花時間與病患好好溝通。

現實卻是,醫療工作負擔,已大大超出醫師負荷。表定上午門診要看到下午,開刀查房看病人,單周工時七八十小時稀鬆平常,破百也不意外。

還要應付大量紙上功夫,怎麼做都會被挑毛病,「各式各樣」評鑑。

一位司機,連續開車超過十小時,如何提供令顧客滿意服務?一位工作超時醫師,就算有心,也不一定有力提供病患有溫度溝通。

更何況是面對冷冰冰法律:「需善盡告知義務」

何老師遭遇,不是人造成,而是制度造成。


本張照片有六位醫師,醫界正嘗試改變



不只需要時間,更需要理解支持


醫界有改變的勇氣嗎?答案是肯定的!

越來越多醫師開始改變。但是改變需要時間,改變需要民眾支持。大家要了解,你們抱怨對抗的,不是醫師,而是不合理制度。

醫師與民眾,是朋友不是敵人。請理解支持,給我們改變的勇氣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