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2021年6月1日 星期二

線上教學很難?福哥教我一個關鍵和一個重點!

 作者:陳畊仲





2021年,兩週前5/15,行政院宣布防疫升至二級警戒。過三天,5/18,各級學校全面改為線上教學,老師們手忙腳亂。一面備課,一面學習各種不同軟體。

實體課程驟然轉變為線上教學,一點準備時間也沒有。要怎麼在線上把課上好?有幸可以參加專業的講師教練,王永福老師的線上教學示範課程。秘訣在哪?


先說一個關鍵,就是「用心面對,盡力準備」


疫情初始 戰戰兢兢


從去年,2020年年初,疫情初始,台灣也是戰戰兢兢,隨時有轉線上教學的可能性。我雖然本職在醫院,但是在大學醫院,到學校上課是必要任務。尤其成大牙醫學系已成立,開始承擔大學生授課任務。

當時因應情勢,各種教大家怎麼線上教學的課程應運而生。隨時可能面臨線上教學的我,也上了幾堂課,學了不少基本功。幸運的是,台灣疫情成功防守,沒有真的轉為線上。也因此學了以後沒有應用機會,也不知道是好還是不好XD 。


確定線上 開始面對


今年確定進行線上教學後,真的要開始面對了。趕快把去年上課的資料拿出來複習,請教專家朋友。重整教材,轉換實體道具為線上運用,軟體演練,事先預演,把我會,可以準備的都用上了。




課後自我檢討,過程仍有瑕疵,但我對這第一次經驗,覺得還算及格。但問題是不是只有這一堂,疫情會持續多久,無法預估。接下來的課程,還是要面對。我還有什麼可以學習改進的地方?只能再繼續進修,福哥這堂課,就是其中之一。


一個重點 紮實馬步


接下來就是一個重點,線上課程是實體課程轉換,教室上得好,才有機會到線上上好。所以必須先有「紮實教學基本功」,馬步踏穩,還是課上好的不二法門。

所以各位老師,不是先急著學軟體怎麼用,而是先回頭檢視自己課堂上各種教學手法是否應用得當,再來找適合的軟體把教學手法轉成線上。

福哥說,「溺水先求活命」,「以最小的資訊需求達成最大教學成效」。一步一步來,一個方法一個方法轉換,急著全面轉換,只會無法找到浮上水面之路。


技術內容


福哥有沒有講其他技術內容呢?因為我太晚寫太懶惰記不得很多筆記強者都發表在福哥臉書了,例如骨科魂戴大為輔大教授劉沁瑜


我想講講我看到,最值得我學習之處,就是上面提到:「用心面對,盡力準備」


用心面對



如果有追蹤福哥臉書,從在家上課那時起,就看到福哥一步一步的嘗試。最讓人佩服,也第一次看到有人做的事就是:「所有主流軟體都測試」。而且每測一種軟體,還實際召集夥伴進行線上測試會,而且不只一場。用心面對的態度,實在讓人尊敬。


盡力準備






我參加這一場,是5/29晚上8:00。沒想到前一天晚上九點多,就看到福哥貼出備課照片。當天早上11點多,看到的照片更嚇人。




各位觀眾五張Ace五台機器。我自己操作過,兩台勉強,三台就手忙腳亂,需要助教幫忙。沒想到福哥竟然可以一個人搞定五台,難怪要準備那麼久。我想應該是反覆不斷的思考流程,演練操作的結果。果不其然,實際上課,完全看不出來操作五台機器的忙亂感。盡力準備的強度,果然是職業選手。


One more thing


演講流行one more thing,這篇心得也有。當天演講結束,從來不超時的福哥。面對大家一個又一個的問題,知無不言,幫忙思考。超時許久的課程,感受到福哥想幫忙大家的心意。或許很多人沒機會聽到,不用擔心,這些內容,全部放上部落格了,只要訂閱,隨時都可以收到最新文章。


面對突如其來得轉變,謝謝福哥,謝謝每位辛苦的老師
一起努力,面對所有的變化

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

面對疫情,餐廳如何長期抗戰?

作者:陳畊仲




生活防疫指引


連續零確診後,衛福部提醒,可以放鬆,但不要鬆懈。所以發布了「疫情期間民眾假期生活防疫指引」(看這裡)。其中兩點,餐飲業相關,我覺得最難做到:

「在外用餐時,如餐廳或小吃店之座位密集且無區隔,建議避免進入用餐,或改用外帶,也儘量不要邊走邊吃」

「安排親友聚會時避免以聚餐形式進行,若無法避免,進食時儘量避免交談,吃完要交談時,最好先佩戴口罩」


積習難改


要改變民眾的習慣太難了,大家悶了這麼久,不一定想外帶。聚餐不說話,怎麼可能啊。但偏偏餐飲業的防疫又最關鍵重要,因為吃東西絕對不可能戴口罩,君不見喝杯咖啡都會傳染嗎。

那怎麼辦?難道只能等全世界疫情穩定才能外食?到底要等到什麼時候?如果疫苗與藥物遲遲未能研發上市,病毒苟延殘喘該如何是好?餐廳總要活下去。

我以醫院感控的角度,來思考餐廳可以怎麼轉型


基本功


現在很多店家都做得很好,員工上班量體溫戴口罩,顧客進場量體溫乾洗手。但必須要堅持,不能因疫情緩和而鬆懈。


洗手不只方法對


咦?對餐飲業來說,員工洗手也非常重要,那不是基本功嗎?是的,但特別獨立出來討論,就是洗手除了現在大家熟知的方法:「內外夾攻大立腕」之外。在醫院評鑑,「洗手時機」,更是另一並駕齊驅的重點。要在對的時機使用對的方法,才能有效防疫。

什麼時候要洗手?有給一般民眾的指引(這裡),醫院也有感控指引(這裡)。但基本精神就是接觸「乾淨的物品」之「前」,以及「可能汙染物」之「後」。

所以在餐廳,「乾淨的物品」當然就是會被客人吃下肚的食品,包括飲料,以及用來吃東西的餐具。

「可能汙染物」就多了,舉凡桌椅,檯面,收銀機,電燈開關...等,更不要說紙鈔印幣了。

餐廳有讓員工隨時可洗手(當然包括乾洗手)的環境,非常重要。處理食材餐具前,觸摸可能汙染物後,就要馬上洗。當然細節需要仔細依餐廳特性來制定SOP,但最重要的是養成習慣。像醫護大概已經練成反射,不需要死背硬記了。


維持社交距離


無法維持距離就要有隔板。最簡單當然就是拉大桌距,但這樣勢必犧牲顧客容納量。如果不想犧牲顧客數,也可製作隔板,保留隱私不透明,或是交流無礙壓克力,都是很棒的選擇。


左圖:楊田林老師臉書 右圖:Mr.拉麵臉書


或是在桌與桌之前製作半隔間牆,類包廂設計


圖片來源:新化排骨麵大同店googld map


撤掉自助吧台


包括食材餐具飲料醬料...等。為甚麼呢?

一是減少顧客自行取用,在餐廳沒戴口罩走動頻率。二是避免食材餐具長時間裸露,被飛沫汙染,或是裝飲料,被食用過的杯子接觸。

所有的食材餐具醬料,都統一由店員由內場直接送到餐桌。吃到飽的話,現在有些餐廳,所有食物包括飲料冰品皆點單後直接送到餐桌。或是像某壽喜燒,由餐車補充所需食材。當然詳細執行細節,也一樣必須老闆們傷腦筋,設計出適合自己的做法。


個人安心消費想法


我沒有經營過餐飲,只是把在醫院實施感控多年的經驗,以及最近餐飲業持續改善措施,提出我自己覺得可以安心消費的餐飲環境轉型措施。實際執行,需要耗費多少硬體及教育訓練成本,說實在我真的不知道。

以上措施可不可行,就請各位經營者參考參考。畢竟疫情會持續多久,目前沒有人可以給明確答案。當然疫情總有一天結束,或許很快,那投資不就付諸流水?

我的想法是,台灣自從戴口罩勤洗手後,流感腸病毒病例大幅降低。武漢肺炎消滅後,各種傳染病依舊在,這些健康的生活防疫措施,持續下去,一定是對的。


2019年7月1日 星期一

能生在台灣,是一件非常幸運跟幸福的事

作者:陳畊仲




2019/06/29,新科金曲歌王Leo王,拿到獎座,說:「能生在台灣是一件非常幸運跟幸福的事 」。為什麼?因為「 身為一個創作者,我一直是想寫什麼就寫什麼 」 ,「 對一個創作者來說,這是一件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事 」。


初到陌生國度


時間倒帶回2012年7月,我們一家,剛到美國休士頓。初來乍到,在一切尚未安頓之前,焦慮大過於興奮。而其中一件重要待辦事項,就是家用網路安裝。

有了網路,才能接著進行很多工作。所以剛到沒多久,就利用公寓公用電腦線上申辦,但必須等待一星期左右,才能安裝。

我一直以為,所謂的「安裝」,就是像台灣一樣,會有技術人員打電話來約時間。但等啊等,怎麼都沒接到電話呢?


原來要自己安裝


大約一星期後,想說打個客服電話詢問,但擔心自己破英文無法有效溝通,還是再等看看。這時,公寓辦公室信箱出現一個大包裹,網路公司寄來的。打開一看,是一台路由器,裡面寫說,請自己安裝,有問題再打電話,xxx-xxx-xxxx。靠,原來所謂的「安裝」,是機器寄給你自己裝XDD。

算了,裝個AP而已,對於網路宅來說還不算難事,不要小看我們台灣人,哼。正所謂人生不如意事,十之八九。照著說明書,和一般路由器沒甚麼差別的安裝程序處理,連不上就是連不上。只好硬著頭皮打客服,用著蹩腳的英文,想辦法聽懂對方的引導。


還是要讓專業的來


努力一陣子後,對方問了:「需要請技術人員到府安裝嗎?」。已經待一兩星期的我,知道美國死要錢沒有免費這件事,也只好問:「需要多少錢?」。

「到府就要一百塊」,當然是美金。「看實際安裝狀況再看有無附加費用」。已經黔驢技窮的我,也只好答應。重點是,還要等一陣子XDD。

終於等到技術人員來了,劈哩啪啦不到半小時,拆拆東西接接線,一切搞定。「Hey guys, everything is working」,「多少錢呢?」有點緊張。「噢,就一百塊啊」。好在,沒多加錢了。

就這樣,網路安裝完成,花了一兩星期,還有一百美金。


搬家瑣事一天搞定


回到2019/06/29,是我們搬家完第二天,聽到這句話,超級感同身受。

我們搬家當天,早上八點半開始,搬了一大卡車的行李。東西到新家後,一面搬,事先已預約中華電信市話移機,也剛好到場測試。因為大樓線路應該都設好了,不到十分鐘,裝個電話可以打就搞定,不用錢。




中午好不容易結束,想說先出門覓食。但是,本來預約下午的第四台加寬頻網路打來問可否馬上來裝?好吧,就一鼓作氣吧,開刀也是這樣,沒吃中飯算啥。

網路久一點,因為我們家電視比較多台XDD。大概一個半小時,也因為續約關係,移機費優待,一樣不用錢。

只是裝機人員突然說,需要預繳資費(不過當初客服沒說)。本來覺得一開始沒說好,想據理力。,轉念一想,說不定收現金回去,有點抽成。這位大哥,也沒吃中餐,詪人家賺是應該的,於是就把費用先繳了。

同一天,大概半天多一點時間,所有搬家需要安裝事項幾近完成,就差個淨水器移機。那也是忘記事先約同一天,不然我想應該也可在同一天完成。


又快又好又..便宜


Leo王感謝台灣自由創作環境,剛搬家的我,也感謝台灣各行各業快速方便,而且,嗯,覺得有點不好意思的「便宜」。讓煩心繁雜事項,可以短時間完成。不過,不認為便宜是好事就是,付出快速方便的技術人員,應該獲得應有報酬。

台灣隨然不完美,但是,比起缺點,我們更應該隨時看看身邊。覺得理所當然,但在國外卻不這麼一回事的「服務」。

說實在,我也曾有過移民念頭但是一直沒錢。但現在,我以身為台灣人為榮。「能生在台灣,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跟幸福的事」,真的!


2019年6月24日 星期一

Evernote 不只是筆記-Esor時間管理課程心得

作者:陳畊仲





時間管理對我來說,一直是無法克服的難題。也看過不少書,以及嘗試使用一些軟體,但效果都不甚理想。


僅只於筆記


電腦玩物站長Esor,對於我這長期evernote使用者來說,熟悉度自是不在話下。但也不算定期追蹤,雖然知道Esor對時間管理自有一套功夫,但總以為必須統合多種google軟體和evernote才能達成。真的沒定期追蹤誤會很大

而evernote對我來說,就是可跨平台與跨裝置的數位筆記。對於在醫院必須病房診間辦公室開刀房跑來跑去,最大優點就是在公用電腦與手機都可以使用,隨時記錄想法與網路資訊。

但也就僅只於筆記,沒有思考有無其他應用。


可時間管理?


最近Esor出了一本新書,教大家用evernote執行子彈筆記術,一種知名的時間管理技巧。對於長期evernote使用者,看到evernote也可以用來當時間管理工具,便買了電子書看看要怎麼用。

看了書,蠻認同書中所寫做法,也才了解原來evernote不只是筆記,用來幫助記憶。還可以當作專案管理,協助推進工作進度。

但是,問題又來了,想要完成這套方法,要花時間照著書上步驟,一步一步嘗試。對於拖延成性的我,總是想說「有空再說吧」但是總不知道甚麼時候有空XDD




可能是看電子書關係吧,臉書出現Esor這本書的實體課程廣告。我的想法一直是這樣,交錢直接到課堂上,才能在督促下產出成果XDD

而看完書,再實際直接聽本尊示範教學,加上實際上機操作,學習效果確實大增。因為對軟體操作已有一定基礎,所以趁上課等待同學操作空檔,就產出幾天後即將搬家的專案管理頁面。




兩種工具 兩個動作


課程核心不複雜,就是將數位時代碎片化資訊,完全整合至evernote,如上圖。

只要使用兩種工具:「網頁擷取」,「evernote for gmail」。以及兩個動作:「插入文件」,和最關鍵的「內部記事連結」,就可以完成整合所有碎片化資訊的專案管理evernote筆記頁面。

以旅行為例,只要打開evernote,就可以直接完整瀏覽包括網頁旅遊資訊,以及email訂房確認等事項,而不用打開兩三個視窗,才能確認碎片資訊。

這樣頂多是整合資訊,幫助記憶,結合「to do list」,怎麼管理時間?


標籤命名


而這就是esor作法獨特之處,利用「標籤」。蛤?用標籤怎麼管理時間?

第一步,有研究過時間管理的朋友應該都知道,就是把大行動切碎成小行動,減少心理阻力。而第二步,就是利用標籤「命名」,讓你不用思考記憶我現在應該做甚麼,想來想去時間就不見了。

打開evernote,點選對應標籤,挑選你想做的事。神奇的標籤命名邏輯,的確有機會達成時間管理。

這邊就不破哏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買書來看,再看老師有無實體課程囉。不過老師部落格有相關資訊,雖不完全相同也不遠矣,放上來讓大家參考。



希望這次用自己習慣的軟體,可以真正好好的管理時間啊啊啊。


2019年6月17日 星期一

暖胃美食,溫「心」團隊--充滿溫度的麻葉餐飲

作者:陳畊仲



上周六(2019/06/15),是本科住院醫師婚宴,老大老二已經到了不想跟出門的年紀,原本計畫我一人自行前往。但又遇到小學期末考,媽媽要幫忙複習,還要兼顧不用考試的小妹,分身乏術。

所以突發奇想,不如我就帶妹妹氣喝喜酒吧。一向不喜歡待在家裡而且知道有糖果的妹妹,當然點頭說好。老爸也順利達成任務,安全的把小孩帶回家。


再次挑戰


隔天週日,爸爸又要出門參加活動,但狀況依舊存在,於是再次挑戰「爸爸去哪兒」。但這次心中忐忑不安,因為是新書發表會,不能像喜宴一樣跑來跑去而且應該沒有糖果。已經有最壞打算,如果控制不住,就放棄聽講,帶出去放風了。

發表會場地在台中崇德路八豆食府,麻葉餐飲集團。一進大門,哇,沒想到我們是最早到的。自己一個人早到不錯,但是帶個小孩就有點頭大,因為要想事情讓他打發時間啊啊啊!

妹妹探頭探腦,到處探險,竟然鎖定餐廳內造景一角,因為有小石頭和沙子。一開始擔心石頭亂丟,所以在旁邊盯著,叮嚀只能堆,不能丟。一陣子過後,確實遵守規則,我就回到座位,遠端監控。




友善陪伴


這時已有人進場,熟識朋友陸續出現,分心哈拉一陣子,才想起來忘記監看了。猛一回頭,幸好狀況依舊。不過令我感到特別的是,一位餐廳工作同仁,親切的在旁邊陪伴。沒有惡言相向,也讓他繼續在那邊玩。

為什麼覺得特別?如果在其他餐廳,就算不會直接趕走,也會告知禁止玩耍。但麻葉同仁,卻耐心陪伴,引導小孩,讓爸爸覺得揪甘心。

小孩是善變的,一下子就玩膩了,又到處跑。但遇到的餐廳夥伴,每個看到她都笑容滿面,親切的詢問她想玩甚麼呢?就算手上有工作,也沒絲毫不耐煩。

八豆食府的新書發表活動很特別,會先用餐,肚子填滿後再來充實腦袋。吃飯時,大部分時間可以控制在座位。最後的大魔王關卡來了,發表會正式開始。




互相補位 輪流接待


果不其然,小孩是坐不住的,雖然我刻意選在後面邊邊,但還是無法阻止她離開座位。這時候,讓我最感謝又感動的就是,各司其職的工作同仁,互相補位,輪流「接待」我的小孩。為什麼是「輪流」呢?因為她一個一個找人哈拉XDD。

在每位夥伴幫忙之下,真的是幾乎每位。被我女兒逮到的,就算突然,也帶著笑容,耐心陪伴。雖然老爸戰戰兢兢,但真的安全下莊,老爸筆記也順利記好記滿。

我家帶小孩參加過很多活動,但幾乎都是為小孩準備獨立活動。好處當然是各自帶開,缺點是必須另外準備場地與人力,需要有一定數量的小孩。如果沒有另外規劃,或小孩人數不足,一般都是禁止小孩同行。


沒問題 小孩帶來


此次因為事出突然,事先徵詢老闆娘魏姐,魏姐非常阿莎力地說「帶來吧」。
我想,這一句「帶來吧」不是因為好友交情勉強妥協,而是對團隊員工完全的信心與信任。相信團隊員工,可以照顧好每一位顧客,不管幾歲。



從昨天起,我對麻葉的印象,除了「美味」,「友善」,還多了「溫馨」與「陪伴」。佩服魏姐,可以帶領出這一群不只有工作「強度」,還有人情「溫度」的團隊。不只填滿你的胃,更溫暖每個顧客的心。


2019年6月10日 星期一

故事產生共鳴,音樂延續感動

作者:陳畊仲






2013年5月,遠赴美國休士頓進修尾聲。在夏天很熱但還是沒德州熱的佛羅里達,我和老婆帶兩個小孩,到全球最大的迪士尼朝聖。某天晚上,重頭戲是睡美人城堡前的煙火大戲,城堡前早早就擠滿人潮。


我的老天鵝啊


時間一到,燈光打在城堡上。片頭曲一下(就是電影片頭),旁邊的女生,就開始興奮的大聲尖叫。接著是非常有爆點的開場,吊鋼絲的Tinkerbell如常見的電影片頭,從城堡出現。

搭配音樂高潮,旁邊美國女生不只尖叫,還大聲連說好幾次「oh my god, oh my god , oh my god」。我的老天鵝啊,這一幕,比煙火讓我永生難忘XDD。

我知道美國人視去迪士尼為夢想,從那天開始,確認是事實XDD,但為什麼呢?




用故事實現夢想


迪士尼的核心,就是「實現夢想」。而怎麼幫大家實現夢想?方法就是說故事,這已經不是秘密(這裡這裡)。但故事看了會忘,要如何讓顧客一直保持感動? 尤其是傳播主力是「影片」,在當年網路不發達年代, 如何一代傳過一代,大人到小孩,都願意一直買票進園?

時間走到2016年七月,本來以為氣候怡人,但不幸遇到熱浪的加州。我們已經不住美國,但又回到迪士尼樂園。從原本推兩個小孩,變成只推一個,但其他兩個自己走路XD。

適逢加州迪士尼開幕60周年,晚間大秀,除了煙火,還有期間限定水幕電影。


美國小孩內建主題曲?


內容就是從述說華特迪士尼為什麼開始拍電影,就是要實現小孩夢想。讓在書上看到的童話故事人物,活生生動起來,王子在你面前奔跑,公主對你唱歌。一個個經典電影畫面,搭配「主題曲」,讓你彷彿走過時光隧道,在短短幾分鐘,和迪士尼一起度過這60年。

這些影片,大叔年過40,大部分都經歷過,感動自然不在話下。但我好奇的是,旁邊青少女,小孩子,對白雪公主,小鹿斑比這些歌曲也琅琅上口。似乎天生內建,跟著音樂一起合唱毫無困難。


水幕電影


音樂保存感動


影片年代越近,觀眾合唱的聲音也越大。當某首主題曲前奏一下,全場尖叫,猜猜哪一首?2016年,當然就是最紅的「Let it go」,冰雪奇緣主題曲。

突然間,我好像了解一些事,這場秀,觀眾共鳴的是「音樂」,而不是影片。 短時間濃縮,畫面片斷,其實主角不是影片,是音樂。

或許迪士尼可以讓感動保鮮的秘訣,不是好故事,而是優美音樂。


畫面隨音樂而生


前天去看阿拉丁真人版,聽到「I can show you the world~」,看到阿拉丁和茉莉乘坐魔毯敖翔天際。最大的共鳴,不只是動畫中人物,幻化成真人。而是配上音樂的經典畫面,完美再次呈現。如果沒有經典歌曲,或許就沒有悸動了。

當你聽到「 As the dining room proudly presents,your dinner 」,腦中是否馬上浮現燭台盧米亞,和餐具跳舞畫面?聽到「under the sea」,就聽到塞巴斯汀用他的大螯在打鼓?聽到「let it go 」,好像愛沙的冰宮就在眼前?


故事產生共鳴 音樂延續感動


影片要有電視才能播,但音樂只要有簡單的音響。隨身聽發明後,更可隨身攜帶。當聽到音樂,畫面不自主浮現,故事自然重新回憶,隨著音樂,一直陪伴。

近幾年迪士尼開始將動畫真人化,從美女與野獸,到阿拉丁。他們為什麼有信心感動可以持續?我想,經典音樂就是答案吧。

其實不只迪士尼,想想還有哪些動畫老少咸宜,歷久不衰? 私以為是宮崎駿。另一位將音樂與故事完美結合的夢想實現家。

不知道哪一天,可以在大螢幕,看到真人版的小月和梅,抱著龍貓在天空大叫。巴魯載著希達,突破風暴,看到天空之城啊。


2019年6月3日 星期一

不是「有興趣」,而是「能不能搞定」-致成大口醫2019畢業intern

作者:陳畊仲




每年到這時候,就是送走畢業實習醫師的時刻。學弟妹們,你們已經想好,未來要在醫院體系受訓?還是到診所學習如何創業?留在醫院,是PGY完訓就另謀出路,還是繼續專科訓練?繼續專科訓練,到底該哪一科?

你們的心中,應該充滿問號。剛脫離醫院,應該只想面對即將到來的國考。未來?考過國考再來想吧? 先出國輕鬆一下再說


今年贈書


從2015年開始,每年我都會挑一本書送給畢業的實習醫師。第一年,還蠻認真的寫了一篇文章。後來呢,後來就沒有了XDD

今年我的畢業贈書,挑了「深度職場力」。為什麼挑這本?就是因為看完後,我終於知道怎麼回答一直被問的問題:「為什麼想選擇當口外醫師?」


以為是興趣


以前總是說:「我這個人很簡單,只要不用作技工的科都可以」結果口外技工很多。但為什麼討厭技工?我的回答是:「從小就對美勞這些要動手做的東西沒興趣」。對,我總是以為我「沒興趣」。

但是,你對口外「有興趣」嗎?

說實話,我還真的答不上來。回想起來,當初也不是因為「有興趣」才踏進這行。那就奇怪了?這麼累的科別,不是因為興趣,怎麼可以一待十幾年?這也是我一直想不通之處。


原來是能力


看了這本書以後,才發現,「啊,原來是這樣」

本書的核心概念,就是推翻大眾認知的「熱情思維」。何謂「熱情思維」?就是做自己「有興趣」,會產生熱情的工作。

作者以研究與實例論證,可以支撐個人,長期投入工作的因素是「技能思維」。是因為「有能力」把某件事做好,從中得到成就感,進而產生持續投入的動機。

但「有熱情」不代表「有能力」做好,無法得到成就感回饋,熱情就像打火機,瓦斯燒光就點不著了。書中推薦序有個好例子,對「旅行」有熱情不代表你能勝任空姐,而是有無能力服務他人把屎把尿,才是成功關鍵。


我有考上兒牙喔


回想起來,當年我一般牙科兩年訓練結束前,先報考的不是口外,而是兒童牙科。還考上某間醫學中心喔XDD。騎士怎麼會對看小孩有興趣?沒錯,還真的不是因為「興趣」。所以是甚麼原因?

再想想,當年剛畢業,真的拿小孩一點辦法也沒有。但當時我在市立醫院,以全人訓練為主,什麼病人都要接,小孩不想看也要硬著頭皮處理。

總不能一直在哭鬧聲中和小孩打仗,甚至影響治療品質。看到行為管理專家吳英寬醫師有開課,好像看到裂縫中射進來的光線但我不喜歡有裂隙,馬上報名。


千拳歸一路


雖然上課講得沒甚麼新東西,就是正負向回饋,還有tell-show-do。但對學生時期都沒在上課(掩面)的我來說,確實醍醐灌頂。加上影片操作實例,對於tell-show-do臨床操作有更完整立體概念。

上課過程總覺得這些概念似曾相似,哎呀,不就和社團出服務隊帶小孩差不多嗎?不是我自豪,哥大學混的不是教室,是社團辦公室XD。如果國考考怎麼跑社團,我應該可以全國前幾名吧。

豁然開朗後,把當年騙小孩的手法,加上老師教的理論技術,融會貫通。沒想到慢慢地,我也可以搞定頑劣的小屁孩,還不只一個。到後來,反而有點愛上這種逆轉勝的快感。所以,才會嘗試報考兒牙訓練。


有能力搞定


把技能思維,和當年這段故事放在一起思考。原來我會想走兒牙,不是因為「有興趣」,而是「我有能力搞定 」。

而為什麼討厭做技工,也不是因為「沒興趣」。是真的沒辦法做好,得不到成就感,進而逃避相關科別。

所以到目前為止,支持我的都不是「興趣」,而是「有沒有能力搞定」。當初想走兒牙是,現在可以繼續撐在口外也是。




祝福大家


因此,各位學弟妹,國考出國玩完後,當你面對選擇,可以好好看完這本書,再想想,你要以「熱情」,還是「技能」,來挑戰你的未來。

購書連結:深度職場力